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专业课讲稿

2024-09-06 10.00元 免费试读

Shape1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论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者亲切关怀

社区是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结构的最基本单位,直接面对基层群众面大量广、多元复杂的实际需求。就目前而言,社区层面的服务资源、社会资源、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相对比较薄弱,亟需创造创新能链接资源、吸引资源进入社区服务体系的形式,进一步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动员力,“社工+志愿”就是社区吸引资源、聚集资源、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志愿者谈话和给志愿服务组织回信中多次围绕志愿服务的根本问题,强调志愿服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志愿服务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们的社区工作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

一是指出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的定位。首先,2014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一文中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20153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提到“城乡社区属于党同群众链接的最后一公里。”2016720日在宁夏视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提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夯实。我国的治理,基本单元在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20184月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巩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20197月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提到“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201911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到“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1年春节前夕在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的讲话中提到“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

二是指出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151220日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一书中提到,“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在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20173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提到“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要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8年在山东考察时讲到“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201911月在上海考察时讲到“要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20209月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文中提到“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厢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20226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到“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化的基本单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的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3521日,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回信时,总书记勉励到“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三是指出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2014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提到“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在20149月发布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文中提到“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201810月在广东考察时讲到“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201811月在《切实尊崇宪法,严格实施宪法》一文中提到“推动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201811月在上海考察时讲到“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在2019115日发布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一文中提到,“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材质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20205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讲到,“要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2021824日,在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考察时强调“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20223月在《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一文中提到“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大量新就业群体,包括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的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明确了定位,点名了任务,同时也明确了解决办法,对于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做好基层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

从历次会议和相关文件,我们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脉络,明确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先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志愿服务归党管的基本的原则,提出学雷锋活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联系起来,当时最早的时候只是成立了一个志愿服务工作的小组。2016年的时候,中宣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提出加强志愿服务孵化培育,引导志愿服务组织规范运行管理,明确提出党对志愿服务的完全领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志愿服务制度化,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活动开展做出了系统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式进入法治化管理阶段;随后,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活动,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到了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再次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的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由此可见,加强党对志愿服务领域的全面领导是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方面最重要最显著的变化。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20232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社会工作部,全面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由此也开始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点提出健全志愿服务动员、供给、队伍组织、阵地、文化、支持保障六大体系,这是两办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我们整体的志愿服务发展将有比较长的指导意义。

(三)志愿服务工作的历史地位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根本目标与不懈追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法治化建设,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了谁、依靠谁、匹配谁的时代命题,不仅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且从根本上对于志愿服务在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的基本定位和功能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我国开启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型的新历程,对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化,为社会组织和人民大众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具有动员和促进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与社会治理中的“共治”思想高度契合,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渐凸显,志愿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空间得以拓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出深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志愿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要途径的同时,也是建设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

二、社工+志愿在本地的实践和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