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煤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2023年煤电以48%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66%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发挥着“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传统煤电亟待向新型煤电升级转型,突破安全、低碳、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多重约束。一是煤电要发挥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为电力系统“双高”态势下核心技术突破赢得时间;二是煤电要稳步减量低碳发展,为率先达峰和保证可再生能源稳妥成为主力电源腾出空间;三是要严控全社会用电成本,防范转型不当引起的经济、金融、稳定等风险。
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求煤电转型升级路径的最优解,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业内较多聚焦于新型煤电技术研究,对煤电转型升级路径、实施措施和推进节奏尚未形成系统性共识。本文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步走”为主轴,围绕安全可靠、清洁低碳、柔性灵活、经济可行的转型要求,从灵活性改造、低碳化转型、安全有序退出等三个模块切入,构建了保守、中性、激进三种情形模式,从中优选煤电转型升级实施路径,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配套机制建议,进而提出煤电产业的转型路径和发展策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一、行业现状及转型要求
(一)行业现状
一是容量结构。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29.2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47.6%,约13.9亿千瓦;水电占比14.4%,约4.2亿千瓦;核电占比1.9%,约0.6亿千瓦;风电占比15.1%,约4.4亿千瓦;太阳能占比20.9%,约6.1亿千瓦。二是电量结构。2023年,我国总发电量为9.46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比66.3%,约6.27万亿千瓦时;水电占比13.6%,约1.29万亿千瓦时;核电占比4.6%,约0.43万亿千瓦时;风电占比9.4%,约0.89万亿千瓦时;太阳能占比6.2%,约0.58万亿千瓦时。
总体看,当前阶段新能源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但煤电仍占有最大份额,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煤电做为可靠调节和保障电源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发挥难以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展展望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的发展阶段,其中:当前至2030年为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煤电仍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2030年至2045年为总体形成期,新能源逐步成为装机主体电源,煤电加速清洁低碳转型;
2045年至2060年为巩固完善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有研究推测,我国煤电装机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约13.6亿千瓦,至2035年、2050年分别降至约9亿千瓦、4亿千瓦,至2060年煤电装机容量占比将由当前近50%降至9%,发电量占比将由当前66%降至4%。
综上,随着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阶段的确定,煤电即将进入加速转型期,煤电装机容量及电量占比将显著大幅降低,优化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和智能化煤电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转型要求
“双碳”目标下,新型煤电应具备安全可靠、清洁低碳、柔性灵活、经济可行四个特征,这构成了煤电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约束性条件,其中:
安全可靠是基本前提。要求强化煤电支撑保障能力,在新型储能设施大规模投运前保持适当的煤电装机规模,满足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最大负荷需要,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要求在煤电在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占比下降的同时,通过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改造,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确保电力系统碳排放总量达到“双碳”目标要求。
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要求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性调节能力,适应机组大开机方式、长周期低负荷运行、启停调峰以及频繁变负荷等工况要求,避免因自身原因导致电力供应中断或不稳定。
经济可行是基础保障。要求按照技术可靠、经济可行的原则,优化改造技术路线,强化经济成本控制,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合理把握煤电转型升级推进节奏,保持终端用电成本总体稳定。
煤电转型升级路径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二、技术路线与政策机制
您是否遇到下载问题了?